2006年7月24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带着儿子去看“我的娃”
本报记者 紫苏 文/摄 通讯员 胡小珍

  自本报员工与玉峰小学的30名孩子结对后,这些“山里娃”成了员工心头的牵挂。大多数员工已和孩子书信往来两三“回合”,许多人还盘算着去磐安看看“我的娃”。上周五,本报记者杨志东带着他读五年级的儿子桑普首先成行,而率先和大山里的孩子结成对子的董蓓则带着给孩子的下学年学费,搭上了“顺风车”。
  天还是那么热,车子行走在盘山公路间,载着满满一行李箱的礼物一路颠簸着——特刊部年轻记者陈卓让妈妈为她的楠媛妹妹整理了两袋衣服;摄影记者王志浩给他的一笑两酒窝的笑兰买了书包、文具和两件漂亮的童装;特刊部主任戎蔚玲为巧燕准备得还要周到,除了衣物、文具,还有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;副总编董晓敏则捎上了两封沉甸甸的信……
  4个小时后,他们首先来到杨志东的结对对象晋生家。一下车,桑普就嚷嚷着“老爸快开后备箱”,兴冲冲地拎出亲自给“弟弟”挑的礼物,有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有书包、衣服,有卡通玩具。在那简单但不失干净的家里,奖状贴满了半边墙,桑普和晋生这小哥俩很快玩到了一起(见左图),礼物铺了满满一桌子。起程去下一站之前,杨志东再三与晋生说:“下次要来杭州,杨叔叔带你和哥哥一起去玩。”看着小哥俩依依不舍,杨志东索性把晋生带在车上继续之后的旅程,让这小哥俩继续“泡”在一起。
  走进周娜家时,她正帮着妈妈在加工“头花”。看到董蓓姐姐,她马上和姐姐“粘”到了一起,“招牌笑容”又挂在了脸上。她说,正和妈妈商量着,要给姐姐写封信,没想到姐姐出现在她面前了。桑普顽皮心起,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她家陡陡的木楼梯,看到黑漆漆的二楼,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。看到同龄的周娜这么瘦小,桑普把他带在路上吃的零食全留给了她。
  花了一下午时光,他们终于把各人的礼物一一送到了孩子家中,把一份份心意传达到孩子心里。把晋生送回家后,我们在晚霞中返程。孩子们的笑脸在脑海中回闪着,心头的那份牵挂反而更沉了。